长夏健脾去湿 秋后养背活百岁

2018-08-15  来自: 南阳宛艾产业协会 浏览次数:642

[导读]古代医学家张景岳说过:“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长夏在五行属土,对应脾,其重点工作便是健脾去湿。

“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

长夏健脾去湿 秋后养背活百岁|养生知识-南阳宛艾产业协会

长夏时经小暑、大暑两个节气,太阳灼热大地,地湿上升,形成暑热和潮湿交替两大特点。医学古籍中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意思是说,长夏养生重在健脾祛暑防湿,同时还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

长夏健脾去湿 秋后养背活百岁|养生知识-南阳宛艾产业协会


长夏节气的特点


“长夏”的气候特点是: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居其中

长夏在五行属土,对应脾,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到湿气的影响,则会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

脾易被湿困,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脾阳。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湿气困扰,则会导致脾气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久之出现气血化生乏源,在内会导致其他脏腑功能低下,在外则易被外邪侵犯。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

所以长夏的重点工作便是健脾去湿,说起去湿来,还要知道另一件事情,那就是立秋之后,气血走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去湿排毒的通路,那么在这个季节做好这条经络的保养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湿邪伤脾 暑天如何养护脾阳


健脾祛湿之艾灸疗法



1  去湿穴:承山穴 


“承山穴”。“承”,承受、承托也。“山”,土石之大堆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脾土。承山名意指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

    【日常保健】小腿肚上的“承山穴”,就是一个有效的“解乏穴”。经常按压此穴,可舒筋活络、壮筋补虚,对缓解腰背疼痛、腿疼转筋、小腿痉挛等效果良好。在缓解肌肉紧张的同时,消除疲劳感。此外,经常按摩此穴还能舒畅同一条经络上的经气,散寒祛湿,对痔疮、便秘等肛门部疾患也有功效。

2 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归属足太阴脾经。有保养子宫和卵巢、改善性冷淡,缓解月经失调、痛经、带下、前阴瘙痒、不孕、遗精、阳萎等作用;

三阴交,交是交汇的意思,有三条“阴”的经脉,交汇在一起,相交于三阴交穴的这3条经脉非常重要,都是属阴的,在下肢部位分别是肝、脾、肾(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肝管人体的气机,疏泻的功能,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头,肾称它为先天之本,藏于先天的经气,主人体的生长发育,骨骼强壮等等功能,先天后天都有了,身体的气机也有了,所以肝脾肾三者放在一起,关系很大。

3阴陵泉穴


长夏健脾去湿 秋后养背活百岁|养生知识-南阳宛艾产业协会

阴陵泉穴归属足太阴脾经,有缓解治疗晕眩、腹水、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作用;

用点揉法(用力点下去,然后开始揉它。一次不要按揉的时间太久……有健脾益气利湿的作用。)每天坚持按揉阴陵泉穴10分钟,就可以除脾湿。

    按摩手法:拇指指端放于阴陵泉穴处,先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再点按半分钟,以酸胀为度。

长夏健脾去湿 秋后养背活百岁|养生知识-南阳宛艾产业协会

    【治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艾灸事项】阴陵泉穴,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4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归属足阳明胃经,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等作用;

足三里穴”,“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5灸疗 神阙穴

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归属任脉。有使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等作用。

长夏健脾去湿 秋后养背活百岁|养生知识-南阳宛艾产业协会

关键词: 艾条   艾灸   艾柱   艾绒  

南阳宛艾产业协会,专营 宛艾文化 宛艾产品 宛艾产业 等业务,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18567280008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南阳宛艾产业协会 技术支持:汉都商网 网站地图 XML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