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气、保脾胃、解秋乏,秋季应该这样灸

2018-09-03  来自: 南阳宛艾产业协会 浏览次数:622

夏天的气息还未散去,秋天就已经悄悄来临了,气温逐渐下降,阳气开始潜藏于内,身体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在夏秋交替的这段时间里,养生也要顺应天时地利。


秋天以艾灸关元穴为主


古人早就说过:春天灸气海、秋天灸关元。

先说个故事:《扁鹊心书》记载了这样一个秋天艾灸关元的神奇故事:

宋高宗绍兴年间,刘武军中有个叫王超的士兵,后流落江湖为盗,曾得高人指点授予长生不老之术,年至九十,还精力充沛,肌肤腴润,身轻如燕,日御十女。有一天,他被抓住了,问斩前,监斩官问他:“你有神奇的妖术?”王超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每年夏秋之交,我就艾灸关元穴一千壮,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肚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烧着那样温暖。”监斩官大为震惊,想想自己还未年过半百,就老态龙钟,肾虚精亏,自惭形秽。再来说道理:

《黄帝内经》——“长夏善病洞泄寒中”。是说在夏天因为人体阳气大量往外升泄,体内自然就虚空,很容易出现外热内寒的体征,此时人往往喜欢贪食寒凉,这样更进一步伤了脾脏的阳气,就容易寒邪侵入体内深处种下病根,以后会得一些难治重病。所以夏秋之交,应重点艾灸关元——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也可配合神阙,命门、肾俞,中脘和足三里穴,以扶阳补肾气和健脾胃。有条件的话上午灸更事半功倍,借人体此时段阳气上升内虚容易受补以扶阳。

三大穴位保脾胃


夏末时节,雨水较多,湿气偏盛,湿邪容易伤脾,此时饮食应该偏淡,并且要少食冷饮、秋瓜等寒凉食物,以免中伤脾阳。另外,经常艾灸这三个穴位,可有效保护脾胃。

一、中脘穴

中脘穴对治疗恶心、治疗烧心、嗳气、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慢性胃炎、胃痛,辅助消化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你脾胃不好,中脘穴是首选穴位

做法:可艾灸可按揉,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按揉。中医讲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一般是指肚脐周围,此处不必考虑顺逆补泄。

二、神阙穴

《铜人》:“神阙,治泄利不止,小儿奶利不绝,腹大绕脐痛,水肿鼓胀,肠中鸣状如流水声,久冷伤惫,可灸百壮。”

神阙穴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肠炎、痢疾等,作为一个养生大穴,可重点关照之。

三、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 扶正祛邪之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  酶的活力, 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三大穴位解秋乏


由于炎炎夏日的消耗,入秋后不少人觉得浑身无力、精神欠佳、食欲增强却不易消化。不少人会陷入失眠的困扰,除了早睡早起保持良好作息之外,那么该如何配穴呢?

一、内关穴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是守护心脏的一个重要关口。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等心脏问题,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

做法:在平日的养生保健中,你可以经常按压这个穴位,每天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胳膊的内关穴,按捏5~10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的穴位。

二、太溪穴

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的凹陷处。太溪穴可有效缓解治疗精力不济、失眠、健忘、祛斑、美容、祛痘、祛眼袋浮肿、祛黑眼圈、美白肌肤等。

做法:可以用拇指的罗纹面来按摩,缓慢加大力量,一般3—5分钟。如果实在掌握不了手法,就买一盒艾柱来灸吧。或者也可以用双手擦热放在后腰的肾俞处,也有补肾的效果。

三、神门穴

神门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改善心悸,治疗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神门穴可以缓解心悸心绞痛,对于缓解神经衰弱有帮助作用

做法:按摩神门穴可掐、揉、刺激,以有轻微酸胀感为宜,此手法最适合在晚间睡前操作。


关键词: 宛艾   艾条   艾灸   艾绒  

南阳宛艾产业协会,专营 宛艾文化 宛艾产品 宛艾产业 等业务,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18567280008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南阳宛艾产业协会 技术支持:汉都商网 网站地图 XML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