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官微提到:预防新型肺炎,可以艾灸!
2020-02-05 来自: 南阳宛艾产业协会 浏览次数:1661
---生命,加油 艾灸到底能不能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人民日报》在给大家的养护手册里明确指出:艾灸可以用于新型肺炎的预防,而且给出了具体的灸养穴位做参考。 那么,为什么此次疫情爆发后,从三甲医院(如郑州中医药),到中科院专家院士(仝小林院士),到武汉新冠肺炎诊疗中医药专家组组长李旭成,到官媒《人民日报》,全部都表示可以用艾灸预防呢? 艾灸真有用吗?有科学依据吗? 艾烟净化空气,对人体有害吗? 古代疫情后果严重吗?西方国家如何防控疫情? 而在这种疫情发展趋势里,中医必将成为在有效药物和疫苗到来之前的抗疫主力军。 艾灸如何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 1.局部刺激,加强新陈代谢 艾灸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灸热能刺激以达到调理身体目的的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 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 艾灸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有效成分的吸收。 2.一个穴位,多层改变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艾灸疗法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在特定穴位上施灸时,能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循环感应过程中,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艾灸可以由内至外深层调节,不仅可以使面部血液通畅,也可以使全身经络通畅,既能美容养颜,又能减少体内的垃圾脂肪等毒素的堆积。 3.温通经络,驱寒散邪 中医理论讲究的是气血协调,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推动人体血液流动,这种气是看不见的气,是元气。 《中医入门》这本古书里提到:"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血的活动范围是人体经络,而人体经络遍布全身。 如果外界环境改变----中医说风寒暑湿燥火----人体不能及时的适应改变,这个时候风寒湿暑等邪气就会入侵身体。 如上述,寒湿入侵则气血滞涩不行,经络中气血受阻,局部疼痛就产生了,比如头痛、各种风湿、中暑、感冒等等。 艾灸具有行气通络作用: 艾灸对局部经络以及穴位内环境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促使气血通畅,中医说的'通则不痛',进而改善症状。比如扭脚、冻疮、肿胀等等都可以直接艾灸受创部位达到改善的良好效果。 艾灸属阳,艾火属热,艾灸熏烤人体穴位,首先补充人体的元气,元气再带动血行,按照当代西医理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活跃,人体废物更容易排出体外。 4.提高人体免疫力 艾灸核心的作用是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可以调理感冒发烧、头痛头晕、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差等问题。小孩做艾灸可以预防感冒,促进骨骼发育,促进消化吸收,增强食欲。 灸疗的许多调理作用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平衡阴阳。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张伯礼:恢复期病人,中药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艾灸属于中医的范畴,但是中医不止于艾灸。央视网消息,2月4日,在湖北省举行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介绍,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中医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发挥了中医治病的优势。另外,恢复期病人,用中药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前不久,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了通知,号召我们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击当中,产生中西结合的方法。我们认为这次的疫病是湿邪之病,这次充分发挥中医治病的优势。 第一,改善症状方面,这个病的症状主要是发热,咳嗽、乏力,还有一些消化道的症状。中药治疗咳嗽,在早期、前期效果比较好,改善乏力比较明显,同时恶心、腹泻改善比较容易。中药还有一个作用,有的病人焦虑、烦躁,吃完中药以后改善比较明显。 第二,我们总结了轻度的病人,经过中药治疗以后很容易痊愈。中度的病人向重症转化明显减少,吃药以后控制不向重症、危重症转化。 第三,对于重症、危重症的病人,加入中药以后可以稳定血氧饱和度,让血氧饱和度平稳,改善呼吸困难,在这一方面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我们现在发现,恢复期病人病毒的核酸两次检查都是阴性,但病人还有症状,例如病人乏力、咳嗽、食欲不好。特别是明显感觉到肺片的变化和症状、体征并不对称、同步,即使这样,有时候肺的片子还有些没有吸收的炎症。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没有传染性,可以出院了,但不代表病治好了,后期这一段用中药治疗比较明显。 我们的信心来自:73岁长者,每天睡3小时!